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绩效考核成功案例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绩效考核成功案例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这或许是你个人的局部之见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在对待利益分配时,总会无意或有意放大自己的成绩而看低他人。
既然是绩效考核,就会有一套评价考核准则或体系。
我也遇到过员工同样的抱怨。
当时,这个员工工作非常努力,但由于技能与文化素质的综合原因,导致效率不高,工作中改进不足,只能遵循师傅所教来进行,这种情况相对于工作优质高效的员工来说,某种程度上是在勤勤恳恳地浪费资源!苦干不是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,只是工作态度的体现,而优质高效的巧干才是根本,降低了设备、场地、管理成本,综合效益才更好!对于任何岗位,无论以哪种方式考核,工作的量与质始终是最主要的!介于你这情况,建议你好好总结思考一下,是否差在这方面,而不要首先想到是上级不公,否则,你很难走出迷局,让自己在心情不畅中越来越糟。
5分制的划分:
杰出 5分
优秀 4分
良好 3分
一般 2分
待改进 1分
所以 ,3.5分可以理解为尚可,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 如果贵公司有绩效面谈的环节,可以听下主管的评价,如果达到优秀有一定的困难,需要寻求什么帮助,就要趁这个机会与领导沟通,获得支持,让自己做的更好。
有,当然是有法律效力的。员工签字同意了的绩效考核有法律效力,绩效工资考核的作用是通过激励个人提高绩效促进组织的绩效。即是通过绩效工资传达企业绩效预期的信息,***企业中所有的员工来达到它的目的;使企业更关注结果或独具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;能促进高绩效的提高,
在国企里,相对来说就模糊一些。优秀、称职、合格、不合格也有一定的比率,但因为努力工作的始终都是那些人,几乎成了优秀的专业户。不努力的也始终是一部分人,比率很小,几乎也成了级差的***。反正是死猪不怕开水烫,也都无所谓的了。而且很多考核结果并不能影响最后奖金的发放。因为这些考核结果不公开。所以也不知道谁是优秀,谁是不合格。奖金的发放更是糊涂账,除了部门领导外谁都不知道谁发了多少。偶尔的一两次相互探底,反而是以为自己高的结果还不如自己认为低的。形成了考核也就是那么回事的氛围。
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弊端由来已久,为了区分出员工的优秀与否,不得不使用僵化的等级制度。而等级制度自然不能***拿A,于是每个等级就必须划分出比例来。以华为公司为例,A+等级是卓越,人数为5%;A等级是优秀,人数为15%;B等级是合格人数为70-75%;C等级是不合格待考察,人数为5%-10%;D等级是直接辞退,这一等级不做强制要求。(绩效给C没有奖金,不能加薪,两年不会配股加薪。)
绩效等级制度看似很公平,你做出多少贡献,就得到相应的评分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困难。
首先如何判定贡献的大小就是第一道难题。用利润来评价看似公平,但是遇到利润低难度又大的项目,所有团队都不愿意接手,于是又需要一个比率来对贡献率进行重设。但比例应该怎么算?这又是一个难题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绩效考核成功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绩效考核成功案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932.myuym.com/post/45194.html